2025年10月3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第一会议室召开期中教师座谈会,学院全体教师参会。会议聚焦期中教学工作检查与教学创新实践分享,为期中教学质量提升与后续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参考。
会议伊始,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苏婕老师结合期中教学工作节点,对教学检查任务作出具体部署。她强调,期中教学检查是检验教学成效、发现问题短板的关键环节,全体教师需重点完成三方面工作:一是梳理课程教学进度与学生学习反馈,确保教学计划有序推进;二是核查作业批改、课堂互动等教学过程记录,保障教学环节规范;三是针对学生提出的学习难点,调整后续教学策略,切实以 “学生需求” 为出发点优化教学,为实现 “产出导向” 的育人目标筑牢基础。院长的部署为学院期中教学工作划定了重点,也为后续教师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

随后,五位新晋教师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教学实践,从“逐本溯源、慎思励行、逐梦致远”三大维度出发,分享了各具特色的教学创新做法,展现了思政课教学的活力与实效。
(一)逐本溯源:深耕文化根脉,强化理论认同
龙云霄老师以“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专题为例,从“国”字起源切入,通过甲骨文演变、历史案例和《觉醒年代》影视片段,引导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文化脉络。其“溯源+案例+讨论”的立体化教学法,让抽象价值观具象化。

姚媛老师在“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专题教学中,通过“理论讲解+趣味讨论”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带动课堂讨论氛围,让抽象的信仰教育更具吸引力。

(二)慎思励行:聚焦实践转化,推动知行合一
罗漫老师在讲授“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专题时,巧妙引入综艺《种地吧》中青年参与农业劳动的片段,结合“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热点,以“小故事讲大道理”的方式,将唯物史观与当代实践无缝衔接。

徐丽芳老师则借助热播剧《许你耀眼》中主角的成长线,组织学生围绕“个人奋斗与社会发展”展开辩论,随后以马克思“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理论深化讨论,实现“感性共鸣”到“理性认知”的升华。

(三)逐梦致远:创新教学模式,赋能学生成长
张友老师在讲授“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专题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行翻转课堂模式:课前通过线上平台发布课程资料与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课中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对 “信仰信念信心” 的感悟,教师针对性点拨;课后要求撰写学习总结,形成 “预习—互动—巩固”的教学闭环,充分适配学生学习节奏。

此次期中教师座谈会,既是学院对期中教学工作的统筹推进,也是新晋教师教学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通过此次会议,全体教职工进一步明确了期中教学检查的重点,深化了对 “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 教学理念的认知。下一步,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推动教师结合期中检查反馈优化教学方案,持续把教学创新实践转化为育人实效,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完成期中教学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