镐京主页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助力青年教师深耕课堂教学
发布日期:2025-10-16    访问量:

助力青年教师深耕课堂教学

为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提升课程教学设计与授课能力,切实筑牢思政课教学根基,学院依托成熟的“传帮带”培养机制,为青年教师精准匹配骨干导师开展专项指导。2025年10月1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尹伶伊副教授以导师身份,在学院411思政德语教研室,针对青年教师刘苗即将讲授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二章内容,开展备课与授课全流程专项帮扶,以专业指导为青年教师教学成长“赋能提速”。

作为深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骨干教师,尹伶伊副教授紧扣镐京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定位,结合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特点,从教学内容解构、案例选取适配、课堂互动设计三大维度展开细致指导。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尹伶伊老师指出,第二章理论性较强,需重点突破“理想信念抽象概念具象化”难点,建议刘苗老师结合学院不同专业学生特点,选取贴合专业场景的教学案例——如为理工科学生引入“科技工作者扎根科研一线、以理想信念支撑技术突破”的典型事例,为文科学生分享“基层服务者践行理想、在岗位中实现价值”的真实故事,让抽象的理想信念理论转化为学生可感知、能共鸣的现实场景,避免教学内容“空泛化”。

在课堂节奏与互动设计环节,尹伶伊老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为刘苗老师梳理 “导入—讲解—互动—总结”的四步课堂节奏把控法。针对第二章教学,她建议以 “身边人讲身边理想故事”的短视频作为课堂导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核心知识点讲解后,设计“理想信念与专业发展”主题小组讨论,通过观察学生发言积极性、观点表达深度,判断其对内容的理解程度,灵活调整讨论时长与引导方向,避免“赶进度式”教学;同时提醒刘苗老师提前通过课前问卷了解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知误区与兴趣点,在互动环节针对性回应学生疑问,让课堂互动“有温度、有深度”。

考虑到刘苗老师在科研与教学融合方面的成长需求,尹伶伊老师还结合第二章教学内容,为其提供科研方向指引。她建议刘苗老师从第二章备课过程中提炼小切口、结合实际的科研选题,通过收集课堂互动案例、学生反馈数据,将教学实践转化为教研素材;同时鼓励她以第二章教学为基础,打磨教学片段从而积极参与学院教学技能竞赛,以赛促教提升授课能力,并围绕选题撰写教研论文,为后续职称晋升与专业长效发展奠定基础。

“尹老师的指导既聚焦第二章教学细节,又兼顾长远成长规划,从案例选取到互动设计,每一个建议都特别贴合教学实际,让我对第二章的备课和授课有了清晰方向。”青年教师刘苗在指导结束后表示,将按照尹老师的建议,进一步优化第二章教学方案,结合不同专业学生学情调整案例与互动设计,主动参与学院教学研讨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打磨教学技能,努力将第二章内容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真正理解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此次专项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常态化实践。学院始终坚守 “教学科研双轮驱动”的培养理念,通过“一对一”导师带教、课程专项帮扶等举措,帮助青年教师快速补齐教学短板、明晰成长路径。这不仅为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等核心思政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注入新活力,更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政德育教研室

  2025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