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新思想概论》)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精准把握课程核心章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2025年9月16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组织开展专题集体备课会。课程负责人任芳主持,教研室骨干教师柏银、秦亚楠、谢茜、王科共同参与,围绕教材第三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第四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五章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展开深度研讨,凝聚教学共识,打磨教学方案。

聚焦核心章节,锚定教学方向。备课会上,任芳老师首先明确此次集体备课的目标与要求。她指出,第三章至第五章是《新思想概论》教材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立场、核心原则与实践路径,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握国家发展逻辑的关键抓手。“要通过集体研讨,把‘党的全面领导’的理论逻辑讲透、‘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讲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要求讲活,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
分章深耕细研,碰撞教学思路。在分章节研讨环节,各位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研究方向,各抒己见、热烈交流,形成了丰富的教学思路与实践方案。针对第三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柏银老师提出,教学中需重点厘清“党的全面领导”的内涵与外延,可结合党史与新时代以来的实践案例,如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中的党建引领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的必然性。秦亚楠老师补充道,可引入对比教学法,通过分析不同国家治理模式的差异,凸显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独特优势,同时回应学生可能存在的理论困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围绕第四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谢茜老师认为,应从“理论溯源—实践体现—价值升华”三个维度展开教学。理论层面,梳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一脉相承;实践层面,可结合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民生保障等具体政策,用数据、案例展现“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价值层面,引导学生思考“以人民为中心”与青年个人成长的结合点,激发学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责任感。王科老师则建议,在教学中融入“身边的民生故事”,如社区治理创新、公共服务优化等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让抽象的理论更具温度与感染力。对于第五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家重点研讨了“如何讲清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与时代内涵”。教学中需把握“历史纵深”与“现实聚焦”两个关键:一方面,回顾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程,阐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另一方面,聚焦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结合自贸试验区建设、科技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前沿实践,解读“全面”“深化”的核心要义。柏银老师补充道,可设计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改革开放如何更好惠及青年”“青年如何参与新时代改革开放”等话题展开交流,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思考深度。
凝聚教学共识,明确后续重点。经过深入研讨,全体备课成员在教学目标、内容设计、方法选择等方面达成高度共识:一是要始终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既要凸显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又要以严谨的理论分析、鲜活的实践案例增强教学的说服力;二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教材内容与国家发展实际、学生成长需求紧密对接,避免“空对空”说教;三是要创新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互动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活力。
此次集体备课不仅为《新思想概论》第三章至第五章的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与可行的方案,也为教研室教师搭建了交流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下一步,课程组将继续以集体备课为抓手,持续深化课程内容研究与教学方法创新,不断提升《新思想概论》课程的育人实效,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与实践力量,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