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新入职教师快速适应教学岗位、提升教学能力,切实落实学校关于新员工培养的工作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心为每位新入职教师配备了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构建起“传帮带”培养体系。2025年8月26日,学院魏晓晓副教授作为新入职教师徐丽芳的指导导师,在112办公室开展专项指导,聚焦“如何上好第一节课”这一核心主题,为徐丽芳教师量身定制教学准备方案。

指导过程中,魏晓晓副教授结合自身多年一线教学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特点,从多个关键维度展开细致讲解。在课程设计层面,她强调第一节课需兼顾“理论深度”与“吸引力”,建议以学科发展故事、社会热点案例为切入点,自然引入课程核心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兴趣与认知;在教学节奏把控上,她通过模拟课堂场景,示范如何根据学生反馈调整讲授速度,避免因知识点密集导致学生理解困难;在互动环节设计上,她提出可采用“问题链”引导、小组快速讨论等轻量化互动形式,既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接受程度。
针对徐丽芳教师提前准备的第一节课教案与PPT,魏晓晓副教授逐页审阅,从教学目标表述的精准性、课件内容的逻辑连贯性、案例选取的适配性等方面提出具体修改建议。同时,她还分享了自身应对“首次授课紧张感”的实用技巧,如提前熟悉教室设备、通过多次试讲打磨语言表达、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并准备解答思路等,帮助徐丽芳教师缓解入职初期的教学压力。
徐丽芳教师在指导后表示,魏晓晓副教授的指导既有理论层面的专业引领,又有实践操作的细致点拨,让自己对“上好第一节课”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更充足的信心。后续将根据指导建议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积极向导师请教,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
此次专项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入职教师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学院始终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一对一”导师帮扶、教学能力培训、听课评课等系列举措,为新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助力其快速站稳讲台、提升教学质量,为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注入新活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