镐京主页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虚拟教研室项目建设研讨会召开 共绘数智思政发展新蓝图
发布日期:2025-06-12    访问量:

2025年6月11日,镐京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虚拟教研室项目建设研讨会在学院第一会议室顺利举行。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苏婕、虚拟教研室项目负责人柏银教授主持会议,全体教研室教师参会。会议围绕“虚拟教研室下一步建设步骤”核心议题展开,结合前期建设基础与当前痛点,系统梳理推进路径,明确“时间表”“任务图”,为虚拟教研室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聚焦问题:教师“头脑风暴”,共商破局之策

围绕“下一步怎么建”,全体教师结合自身教学需求与技术体验,从“平台优化、资源建设、机制创新、教师发展”四大维度展开热烈讨论,提出20余条具体建议。

1. 平台优化:从“能用”到“好用”,提升用户体验

《形势与政策》课程组组长刘雅朦老师结合暑期备课需求提出:“建议开发‘移动端轻应用’,支持教师随时随地上传资料、发起‘15分钟快研讨’,解决假期教研时间分散问题。”技术支持方代表、智慧教育公司工程师王磊现场回应:“我们将在7月前完成移动端测试,同步上线‘研讨纪要自动归档’‘任务进度提醒’等功能,切实提升便捷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师肖肖老师则关注技术赋能深度:“可增加‘AI辅助备课’模块,通过输入教学主题自动生成理论框架、案例推荐及学生可能的疑问点,帮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快速把握教学重点。”此建议获多数教师认可,柏银院长当场要求技术团队纳入开发计划。

2. 资源建设: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打造特色品牌

新入职教师谢茜结合参与跨校教研的经历建议:“我们可联合省内高校马院开发‘陕西红色文化’系列微课,整合延安革命纪念馆、照金薛家寨等本地资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政资源库,既服务教学,又能对外辐射。”这一提议引发共鸣,历史与文化教研组组长赵阳补充:“还可联动学校团委,将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如红色研学调研报告)转化为教研资源,实现‘教学-实践-研究’闭环。”

3. 机制创新:从“校内协同”到“跨域联动”,拓展教研边界

针对“跨校联合教研常态化”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李维钰老师提出:“建议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高校马院签订合作协议,每学期固定开展2次‘联合备课+同上一堂课’活动,共享名师资源与课程案例。”柏银院长表示,学院已与3所高校达成初步意向,7月底将召开联席会议,9月正式启动首批联合教研项目。

4. 教师发展:从“被动参与”到“主动赋能”,强化能力建设

针对部分教师对数智技术“想用但不会用”的困惑,技术团队现场演示了“低代码场景搭建工具”——教师可通过拖拽模板快速生成虚拟红色展馆、时政辩论台等场景,无需编程基础。柏银院长强调:“7-8月将开展‘数智教研能力提升月’,通过‘工作坊+一对一指导’,确保每位教师掌握平台核心功能;同时设立‘虚拟教研创新奖’,对在资源开发、模式创新中表现突出的团队和个人给予奖励。”

会议尾声,苏婕院长作总结讲话。她强调:“虚拟教研室不仅是技术平台,更是思政课教师的‘精神家园’和‘成长舞台’。全体教师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参与建设,既要善用技术‘工具’,更要守住思政‘灵魂’,让数智技术真正成为提升教学实效、培育时代新人的‘助推器’。”

此次研讨会气氛热烈、务实高效,全体教师对虚拟教研室下一步建设方向有了清晰认知,纷纷表示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实践,共同推动镐京马院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

马克思西主义学院

2025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