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下午15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在教学楼411进行了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由课程负责人李维钰老师主持,柏银、尹伶伊、刘妍、刘雅朦、秦亚楠、刘苗、兰宝共8位老师参与。本次会议主要研讨内容如下:
本次集体备课会主要围绕第三专题—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专题四-辛亥革命的成与败两个专题来研讨。对应课本第二章、第三章的内容,备课会的第一项是讨论本章节内容的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设计。

聚焦专题内容,厘清教学重难点
备课会上,主讲教师李维钰和兰宝老师分别对两个专题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
第三专题(对应教材第二章)以“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为核心,涵盖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三大历史事件。与会教师一致认为,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探索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尤其是如何从阶级本质、时代背景等角度分析其失败原因。难点在于帮助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事件,避免简单肯定或否定,例如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与近代化的关系、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启示等。
第四专题(对应教材第三章)聚焦辛亥革命,教师们围绕“成与败”的辩证关系展开讨论。教学重点包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如结束帝制、推动思想解放)及其局限性(未能改变社会性质)。难点在于如何讲清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深层原因,需结合当时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力量对比等展开分析。

创新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方法
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们提出以下建议:
案例对比法:通过对比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纲领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对比维新派与革命派的道路选择,深化对改良与革命的认识。
问题链驱动:设计递进式问题,如“辛亥革命为何成功推翻帝制却未能实现民族独立?”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多维度分析。
情景模拟与文献研读:组织学生角色扮演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或研读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等原文,增强历史代入感。
联系现实: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探讨早期探索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启示,强化课程思政功能。
总结提升,明确方向
教研室主任柏银在总结中强调,教学需坚持“以史育人”,既要讲清史实逻辑,也要注重价值观引导。建议在专题教学中融入地方史案例(如本地辛亥革命遗迹),增强学生认同感。
本次备课会通过集体智慧碰撞,明确了教学方向,丰富了教学方法,为提升课程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教研室将持续推进此类研讨活动,助力教师团队成长与教学质量提升,拓宽各位老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年3月6日